01
《噥噥時間交換所》
紀錄創作團隊走路草農/藝團透過《噥噥時間交換所》反映市場生活,在市場忙碌的工作畫面中,帶出環南販售多樣蔬果及特殊加工服務的特性,穿插產地畫面,表示食材來源多為產地直送,相當新鮮。最後以攤商點播歌曲,向每一位辛勞的市場工作人員致敬。
歌曲演唱邀請國寶說唱歌手楊秀卿門生—張雅淳共同創作,隨著月琴的旋律與唸歌的特性,有著適合訴說人生百態,分享各種故事的趣味,且台語歌曲對於許多長者有著更為親切的感受。
02
《環南藝術行動》
拍攝紀錄藝術家陳永賢與游奕團隊《環南藝術行動》在市場裡的藝術擾動。團隊透過多次的蹲點觀察後,主動與攤商互動、進而邀請攤商成為拍攝的主體,透過專業的攝像過程,提升攤商對環南市場乃至於自身行業的認同,成為攤商、顧客所關注的焦點。
藝術家陳永賢希望透過錄像讓民眾理解餐桌上的食物來自於何處,而中介過程中又有多少角色、場域參與,本次紀錄片採集了團隊邀請總鋪師進到市場採買的過程,以及回到餐廳煮食、與在地耆老共餐的畫面。
03
《環南的餐桌—市場裡的學習誌》
《環南味覺復育計畫》是三明治工為地方青年學子設計的跨領域飲食教學活動,將「飲食」作為一種生活的練習,從語文、歷史、地理、美術四門學科切入,以不同角度探討食材故事與飲食經驗,製造新世代的創意與傳統市場熱情相遇,透過極具創意的學習方式,展現跨世代的交流體驗與飲食探尋。
04
《環南的餐桌—市場裡的聲音想像》
原型樂園的展演創作,著重與非藝術背景者的合作,展演多關注「日常生活專家」(日常生活各專業領域的素人表演者)的職人們,希望能讓觀眾看見,職人們在「職」之外,屬於「人」的面向。
環南市場有著獨特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日常,深夜工作的市場攤商,就像整夜啼唱的夜鶯,少為一般大眾窺見,但都在各自的角落,清晰地鳴唱著自己的旋律。《百工圖—環南夜鶯》是原型樂園以攤商們的夢境作為創作起點,透過聲音文本,引導觀眾進行一趟另類的市場巡禮。
05
《屬於我們的環南餐桌》
歷時18個月的《環南的餐桌》公共藝術計畫,走過疫情嚴峻時刻到解封的現在,紀錄訪談工作團隊與市場攤商,他們如何推動計畫,看待藝術行動走入市場的變化,與創作團隊合作的心得,一同累積公共藝術凝聚共識的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