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義式風味的靈魂,探尋在義式料理中的海鮮食材
——好日子義式餐坊 x 環南市場海鮮攤位105,121號
訪談撰文|東園誌
全球化浪潮深深影響著我們的飲食文化,讓我們在臺灣就可以吃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風格的料理。店家也時常將飲食融入在地特色,不同的口味也漸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。在萬大路上,就有一間具有臺灣特色的義式餐坊——好日子義式餐坊Holy / G Pasta。

走進好日子義式餐坊,四處可見擺放的玩具收藏、壁飾掛畫、貓咪圖樣的壁畫,滿是溫馨的氛圍。在我們拜訪的星期三下午,陽光從窗外照進店裡,更是溫暖。跟老闆 Wumi 聊完後,才知道他七年前回到家鄉南萬華開店,秉持著「不求大富大貴,但求每天順心愉快」的理念,跟夥伴一起耕耘這方小天地至今。他也希望透過各式義大利麵、焗烤、燉飯、披薩等餐食,讓顧客品嚐義式料理的美好,感受好日子、好的時光,甚至英文店名也是取自「好日子」的台語諧音。

不等我們研究完多種口味義大利麵、不同的醬料,甚至是麵條粗細, Wumi 就跟我們推薦了兩道料理:青醬鱸魚燉飯、義式白酒蛤蜊義大利麵。
餐點上桌前,就可以聞到青醬濃郁的香氣。 Wumi 説道,「我們的醬汁堅持自己製作,融合了中西特色的餐點,希望可以滿足周邊居民的口味。」但真正讓我們驚豔的,不只是醬汁,還有鱸魚跟蛤蜊與兩道料理的絕妙搭配。肉質軟嫩無刺的鱸魚,配上軟硬適中,口感 Q 彈的燉飯,以及混有白酒香氣的醬汁配上鮮甜多汁的蛤蜊,都是令人食指大動的組合。Wumi 說,好日子的鱸魚、蛤蜊分別來自環南市場的海鮮攤位105號及121號。正因為他們提供了新鮮的海鮮食材,才能將美味傳遞到顧客口中。因此,我們決定前往環南市場一探究竟。

環南市場海鮮攤位105號,主要販售各式魚類,家族從過去在堤防外販售,經歷舊環南一直經營到現在。除了吳郭魚、鱸魚等常見的魚類外,也有販售鯊魚、青蛙等特殊的品項。購買時老闆會依據顧客想要的烹調方法,協助顧客殺魚、去鱗,做成兩吃或三吃的形式。採訪過程中不時有顧客和老闆討論魚肉切片的厚度,老闆都會問客人「想要怎麼煮?」
說明來意後,攤位老闆特別趁工作空擋跟我們分享了關於鱸魚的小知識:「為了避免鱸魚彈跳碰撞弄傷或死亡,在攤位上會用繩子固定魚頭魚尾,來保持魚的新鮮。」原來新鮮、軟嫩的鱸魚其來有自。


接著我們來到供應好日子蛤蜊的海鮮攤位121號,老闆黃阿姨從事蛤蜊販售已有四十幾年的時間,從高中就跟著爸爸一起,後來繼承父業,營業至今。攤位上的蛤蜊,依據大小不同,分成三個等級來販售。黃阿姨跟我們說,每天進貨的蛤蜊,會用特製的篩子,層層篩選大小,再透過敲擊聲辨識肉質好壞,與肉眼觀察美觀與否,辨識蛤蜊的新鮮程度。經過細心地挑選後,才會販售給店家及顧客。

我們注意到黃阿姨會貼心詢問客人買蛤蜊回家時,需不需要裝鹽水在袋子裡。黃阿姨說,鹽水都調好了,這樣買回去放著蛤蜊就會自己吐沙,不用再處理。而當我們問到蛤蜊的烹調方法,黃阿姨說:「蛤蜊吐好沙之後,平底鍋不用放油放水,直接把蛤蜊放進去,蓋子蓋起來悶兩分鐘就開了,吃原味就很好吃!蛤蜊入菜也可以增加食物的清甜跟鮮味。」講到這裡,腦中就浮現白酒蛤蜊義大利麵醬汁的清爽鮮甜,原來是蛤蜊襯托出的味道。


聽完 Wumi 與兩個海鮮攤位的分享,一方面讓我對義式料理、魚類、蛤蜊有更多的認識,另一方面也更了解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飲食,都是由處理食材、餐食的職人,從食材的挑選、運送、處理到烹煮,每一個步驟細心把關,才能完成一道道美食。帶著感念的心,我會更珍視之後的每一口食物,珍惜我們生長在一個食材美味、食物選擇多元的國度,感受每一刻在臺灣生活的好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