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YAO00003.jpg

我們走進環南市場的670天

作者|​計畫主持人/忠泰基金會 洪宜玲總監

​攝影|王世邦、姚宇聲

2021年,確定要開始執行環南市場改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,時正爆發環南市場群聚感染的緊張消息。面對能不能安全進入基地田調有極大的未知,與合作團隊討論創作內容不時也得安撫他們憂慮的心情,甚至最後因應疫情所需重新撰寫了一份全採線上與場外執行的B方案。

所幸,就在執行團隊整裝待備、伺機而動之際,疫情風暴也獲得控制逐漸趨緩,我們看見可以走入環南市場的曙光,這麼一走倏忽經過兩個寒暑,從初始口罩戴牢不離身,到現在解禁能從容與攤商聊天,笑著清楚指認彼此臉部全貌。

20230630_U-mkt_0248_Small.jpg

深刻記得,第一次單獨拜訪環南市場自治會林勝東會長,他自帶強烈氣場以銳利眼神上下打量著說完公共藝術計畫的我,快語脫口表達疑惑說:「恁這計畫有偌濟錢?怎麼不拿來給市場就好啦!?」然後便轉頭交代幹部有需要就多多幫忙配合。

接著為了完成200份公共藝術初探問卷,以及50位市場關係人士訪談(包括市場工作者、專家學者、在地社群代表),團隊展開一段綿密且不分晝夜的觀察,主要是環南市場特殊的工作型態,八類業種1,300多個攤位,供應大臺北30%生鮮來源的運作有其複雜性,這也讓我們體會到,以為過去對市場已經有一定的理解,但全部打回原點重新摸索。

289036697_894411184817279_15330462917949

後來有些親近的朋友聽我們描述這個計畫,都不免狐疑基金會團隊為何要去執行公部門的公共藝術案?起心動念是延續經營新富町文化市場的觸角、擴大對於其他傳統市場的認識。2015年起忠泰基金會進駐萬華,深耕新富市場與東三水街市場,我們企圖透過環南市場的挖掘,建構對市場學更多的概念與知識,瞭解從零售、批發、產地之間的運作關係,其次是想藉此機會與實踐民眾參與的藝術家、在地團隊合作,讓公共資源有效分配。

LINE_ALBUM_0322 永賢老師攝影-1(共11攤)_220322_48

由於常態性在市場出現,且我們和藝術團隊大部分都穿著黑衣,讓攤商太容易辨識了,慢慢地他們便很習以為常我們的出沒,甚至兩、三週沒現身(通常是要趕階段成果報告),攤商就會直接虧說:「怎麼這麼久沒見?原來都在利用我們喔!」然而最大的感動是當會長再看到我,開始笑著說:「再多幫我們環南市場宣傳行銷啦!」

20230107_U-mkt_0047_Small.jpg

如果問他們未來新市場需要什麼樣的公共藝術?即使藝術行動執行近兩年,他們還是說不太出來,但他們知道只要對環南市場生意有幫助就是他們的期盼,也因為公共藝術計畫,開始有藝術團隊為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帶來不同刺激與樂趣,有鄰近國高中生藉由飲食教案進入市場探索學習,有從來沒到過環南市場的一般大眾,透過展演體驗一趟另類的市場巡禮,或許不該再問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公共藝術,而是讓市場在人與人的情感交會之外,能更連結我們的生活。

YAO09868.jpg

感謝這一路辛苦相伴的創作團隊、基金會執行團隊,以及計畫過程中被我們持續打擾的市場攤商夥伴,還有老闆給予我強而有力的支持。

___________

作者簡介

 

洪宜玲

現任新富町文化市場(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)及明日製作所總監,主要負責新富町文化市場營運,持續透過場域活化驅動老城區的再生。專業養成從景觀建築跨域藝術管理,喜歡探索城市空間、鑽研地方文化,這幾年關注傳統市場議題,持續將觀察思考揉合在策展、地方生活與場域經營的實踐之路。

bottom of page